第二章 六雄归一 黄山头初显雏形
清末民初,藕池商贾云集,百业俱兴,民间酿酒已相当普遍。
藕池镇上只有一条街,手工作坊沿街道两边一字排开,铺连铺,店接店,目不暇接。街市车水马龙,人流熙攘,叫卖声不绝于耳。晚上灯火通明,笙歌阵阵,酒香四溢,堪比夜上海。触景生情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名句:“夜市千灯照碧云,商店红袖客纷纷。如今不似时平日,犹自笙歌彻晓闻”。以至于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描写藕池的诗句。其实不然,王建描写的是扬州,而不是藕池。但黄山头人可以自豪地说,那时的藕池完全可以与扬州媲美。
藕池的酿酒业排在各业之首。当时大小槽坊不下30家,其中尤以上述6家槽坊最为有名,而6家中,曾永康酿酒技艺独占鳌头,实力最为雄厚。
曾永康的槽坊因为酒体醇厚,香味浓郁,口感上佳,生意越来越红火。再加上人们口碑相传,使其声名远播,外来订货者接踵而至,络绎不绝。其他几家槽坊生意日渐清淡,有的甚至门可罗雀。
枪打出头鸟。杨姓槽坊的掌柜联合另4家槽坊,与曾永康槽坊暗暗较上了劲。他们派人到曾永康槽坊卧底,或偷师学艺,或干脆就往待售的成品酒缸里掺水,毁坏其声誉。曾永康的酿酒技艺来自祖传秘方,祖上有规定,传子不传女。亲生女儿都无法接近,何况外人乎?所以偷师学艺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至于往酒里掺水的损招却往往能够凑效。喝了掺过水的酒,人们纳闷:曾永康的酒怎么越做越差了?
正可谓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。负面消息一经发布,曾永康槽坊的生意一下子萧条下去。曾永康尝过别人退回的酒,他十分自信地说:“这是掺过水的酒,一定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。”他苦苦守候了3个夜晚,终于将掺水的人抓了一个正着。酿酒的师傅们十分气愤,将那个掺水的人捆绑起来,意欲游街示众,以正视听。
曾永康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,他亲自为那人松了绑:“告诉你们当家的,我曾某欢迎明着竞争,不喜欢来阴的。这次给他一个面子,只当什么也没有发生。”
曾永康的大度,让竞争对手羞愧难当。他们被曾永康的真诚所打动,对其人品更是敬佩有加。1913年5月,大家一致要求加盟曾永康麾下,俯首称臣,甘愿服从曾永康统一指挥。这是藕池作坊的第一次联合,也是黄山头建厂的标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