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沧海桑田 掌作人与时俱进
1951年,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,藕池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当好县长,办好酒厂,几乎成了县委主要领导人的座右铭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“石首县人民制酒厂”挂牌成立。
制酒厂的主体包括曾永康槽坊和新开铺槽坊在内的35家槽坊。为了把现在的酒厂与以往的个人槽坊区别开来,所以特在制酒厂前面冠以“人民”二字。这是对酒厂属性的一个定位,标志着酒厂正式进入国营时代。
郭诗敬因酿酒技艺独领风骚,被大伙推选为酒厂的掌作师傅,不久,被县政府评为“能工巧匠,同事们笑称为“郭大能人”。合并之初,私有财产一下子划归国营,不少槽坊的老板或多或少产生过抵触情绪。
“我们35家槽坊过去是一盘散沙,怎么捏也捏不拢来。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,我们35家槽坊才能走到一起,撑起石首酒业的一片蓝天。”郭诗敬的话很有分量,让大家吃到了定心丸。
1956年,石首县人民制酒厂更名为石首县酿酒总厂,藕池酒厂为总厂,下设绣林、调关、新厂、团山等4个分厂。1965年9月,酒厂随着藕池镇划归公安县,再次更名为湖北省藕池曲酒厂。
郭诗敬对每一道酿酒工序的管理要求很严,甚至可用“苛刻”二字来形容。就拿上甑来说,他会到现场亲自把关。一簸箕糟子约40斤,铺满一甑要一个小时左右。一天下来,感觉胳臂都不是自己的了。
他常对徒弟们说:上甑讲究‘轻、撒、匀、铺’,不仔细琢磨,根本领悟不到诀窍。”
郭诗敬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,他为“眼看、鼻闻、口尝、手摸、足踢”的传统酿酒方法注入科技含量,使得藕池曲酒迅速成为湖北酿酒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1973年6月,郭诗敬赴泸州学习大曲酿制方法,回厂后,用小麦、苞谷等饲料反复试验,终于试制成功了“黄山大曲”。至于“黄山大曲”的来历,下一章专门叙述,这里不再赘言。
1974年,“黄山大曲”首次参加湖北省在宜昌举行的评酒会。经鉴定,“黄山大曲”具有色清透明,浓香突出等特点,被评为省、地优质酒。
据《藕池镇志•能工巧匠》记载,郭诗敬在1959年至1962年间,率领全厂职工大搞革新,采用糠饼、萝卜、甘蔗、蜜枣、苦菜、多穗高梁梗、苦捻子酿酒,并获成功。
寥寥数语,折射出大跃进年代的痕迹,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,但郭诗敬与时俱进的性格却能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
1981年,身为六级酿酒工的郭诗敬又被任命为副厂长,之前他曾多次被评为县、镇两级劳动模范。郭诗敬为黄山头酒业的发展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贡献了毕生精力,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无字丰碑。